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在执行职务中造成他人损害的,可以适用国家赔偿吗?/刘长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6:05:52  浏览:962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在执行职务中造成他人损害的,可以适用国家赔偿吗?

刘长秋
(200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

[内容提要] 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视同为国家机关给他人造成的损害,并适用国家赔偿,但这必须以损害的造成完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条件为前提。
[关 键 词] 基层组织人员;执行职务;造成损害;国家赔偿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0年4月29日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规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属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公务的人员’:
(一) 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
(二) 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
(三) 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
(四) 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
(五) 代征、代缴税款;
(六) 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
(七) 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据此,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在符合上述条件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在其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上述行政管理工作时,如果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了公共财物、挪用了公款、索取了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了他人财物,构成了犯罪,则需要依照刑法第382条和第383条关于贪污罪的规定、第384条关于挪用公款罪的规定以及第385条和第386条关于受贿罪的规定加以定罪处罚。那么,在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如果给公民、法人造成了损害,是否可以适用国家赔偿呢?对于该问题,理论界并没有一致意见。在此,笔者拟浅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各同仁。
当前,在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执行职务过程中给他人造成的损害能否适用国家赔偿的问题上,理论界主要有两种学说。其中,持赞成说的学者认为,由于有关的司法解释已经将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界定为代表国家从事公务的人员,因此,在这些人员执行公务过程中给其他公民、法人造成损害的,也应当适用国家赔偿法,由国家对公民、法人因此所受到的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持否定说的学者则认为,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范围不同的两个概念,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专指那些具有行政事业编制,依法从财政领取薪金的国家工作人员;而国家工作人员则指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内的那些行使一定“公权力”、代表国家从事公务活动的所有人员。由于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的适用国家赔偿的主体范围是“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不是范围较之更为广泛的国家工作人员,因此,在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代表国家从事公务造成公民、法人人身或财产的损失时,不应当适用国家赔偿,而应当由加害者个人单独负赔偿责任。笔者以为,上述两种观点尽管都不乏其立论的基础,但由于都是一槌定音,所以未免有些失之偏颇。事实上,判断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执行职务中给公民或法人造成损害是否应当适用国家赔偿的关键,应当在于这些人员在执行职务时的身份是否与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主体资格相吻合。以此为基点,笔者认为,对于该问题,我们应当区别情况,具体加以分析。下面,笔者将对此展开深入论述。
笔者以为,由于《解释》在我国刑法第93条规定的基础上已经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做出了明确界定,因此,依照该《解释》,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组成人员也属于我国刑法第93条所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尽管严格来讲,国家工作人员并不等同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在下面一点上二者却并没有实质性差别,即二者都是代表国家行使一定“公权力”的公务人员,而国家赔偿的实质目的在于对因国家公权力行使不当或不利而给公民或法人所造成的损失加以补偿,以最大可能地维系国家与作为行政管理管理相对人的公民和法人之间权益平衡,在损失的造成确实源于国家公权力的不当或不利行使时,国家应当对该种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而且,国家工作人员是国家机关依法授权某些人员代为行使或协助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人员,他们与国家机关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国家工作人员是国家机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标征。从这一点上来看,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造成公民、法人损害的,应视同为国家机关给公民和法人造成的损害,因此,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和《民法通则》第121条的规定[1],应当由国家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那么,是否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在执行职务中给公民、法人造成的任何损失都应当适用国家赔偿呢?答案显然应当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国家赔偿作为国家对因其公权力的行使而给公民或法人造成损害的一种补偿,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其最基本的限制便是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由于《解释》对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的国家工作人员的主体资格并不是完全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因此,在这些人员执行职务而给公民、法人造成损害时,可以适用国家赔偿的范围也仅应限于法律规定的、这些主体符合国家公务人员时的情形。具体到《解释》所规定的情形之中,只有在上述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某些特定的行政管理工作时,其给公民或法人所造成的损害才能够适用国家赔偿。这些情形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代征、代缴税款;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而在非此之外的情况下,即使这些人员给公民或法人造成了损害且这些损失是在其执行职务时所造成的,也不应当适用国家赔偿。否则,将会有悖于我国法律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并最终影响我国法律的信用和权威。可见,对这些人员所造成的损失适用国家赔偿的前提条件应当是在这些损失是在符合法律(《解释》)规定的、这些人员真正代表国家进行公共事务管理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所造成的损失。换句话说,只有在这些人员是完全符合法律(《解释》)所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公权行使者时,才能够适用国家赔偿。
综上,在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执行职务给公民、法人造成损害时,应当视同为国家给公民、法人造成的损失,并应当适用国家赔偿,但这一点需要以满足下列条件为前提,即:这种损害必须是在法律规定的、这些人员符合国家公务人员时的情形下造成的,是这些人员在代表国家行使法定公权力时给行政管理相对人所造成的损失。

[1] 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执行职务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规定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国家赔偿由本法规定的赔偿义务机关履行赔偿义务。”而我国《民法通则》第121条也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琼府办〔2010〕22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海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三月十一日


海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和《财政部、国务院西部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327号)及《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意见》(琼府〔2009〕56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和建设项目是指中央财政在一定时期内安排的专项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的资金和建设项目。

第三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农村改善基础设施与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相结合;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市县”;坚持规划指导,以计划定项目定资金;坚持布局相对集中,适当连片,适当兼顾周边农民。

第四条 市、县人民政府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负总责。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组织牵头、综合协调工作,具体负责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等;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管理、拨付和监督等工作;林业、农业、水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做好补植补造、基本口粮田、生产技能培训和行业技术指导等工作;项目法人(业主)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工作。

第五条 市、县有关部门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须遵循本办法。

第二章 规划管理主要内容

第六条 海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08-2015年)内容包括: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后续产业发展规划、生产技能培训规划和补植补造规划。
  
(一)认真做好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通过农田土壤改良、坡耕地改农田及整修山塘,开挖抗旱水井,修建小型提灌站、排灌沟渠与蓄水池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农田的灌溉条件,将低产田和一般农耕地改造成基本口粮田,实现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目标,解决退耕农户吃饭问题。
  
(二)认真做好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建设沼气池、改建节柴灶,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的生活烧柴问题,有效减少退耕农户的烧柴数量,保护森林资源。
  
(三)认真做好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平台,结合海南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引导退耕还林农户发展橡胶、竹、藤、热带水果、冬季瓜菜、南药、海南珍贵树种培育等种植产业及发展以猪、鸡、鸭、鹅等为重点的养殖业。扶持退耕农户建立家庭产业基地,形成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避免退耕后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而复耕等现象发生,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与长远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同时按就地方便原则,兼顾其他农户。
  
(四)认真做好生产技能培训规划。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生产技能培训,力争使退耕农户中的劳动者掌握1-2门劳动生产技能,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五)认真做好补植补造规划。按照国家核查验收的退耕还林基数,对因非人为造成的造林成活率较低或因灾毁严重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地,进行补植补造,力争使全省退耕地造林和配套荒山造林面积保存率和合格率达到国家要求。

第三章 计划管理责任分工

第七条 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根据《海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08-2015年)》,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下年度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林业、水务等五部委。

第八条 市、县发展改革部门根据海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牵头组织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专项年度建议计划,并经财政、林业、农业、水务等部门会签后报省发展改革及相关部门。
  
(一)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产技能培训项目建议计划由市、县农业部门具体负责编制,并逐项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省农业主管部门审批后由省发展改革部门列入年度建议计划。实施方案可参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深度。
  
(二)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建议计划由市、县发展改革部门具体负责编制,并委托有资质的中介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有资质的咨询单位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报省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后列入年度建议计划。
  
(三)补植补造项目建议计划由市、县林业部门具体负责编制,并按行业规范编制实施方案,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后由省发展改革部门列入年度建议计划。
  
年度建议计划项目应当优先考虑符合国家政策和规划、且自筹资金落实的项目。

第九条 省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家年度计划任务、资金计划及海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参考市、县的年度建议计划及相关文件,编制省年度计划,并会同省财政、林业、农业、水务部门联合下达市、县执行。

第四章 项目管理责任分工

第十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行项目法人(业主)负责制。项目法人(业主)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项目性质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自主确定或公开招标确定。公益性、专业性强且受益对象不明确的项目可由市、县人民政府委托相关管理部门作为项目法人(业主)。其他项目可视具体情况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在当地有一定带动能力的企业承担。
  
项目法人(业主)要对项目前期工作、资金筹措、施工组织以及项目安全、质量、进度、财务、后续管理等负全面责任。

第十一条 省发展改革部门对巩固退耕还林项目管理负责,省有关部门和市、县有关部门应当通力合作,履行职责,共同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一)发展改革部门责任。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建立项目检查工作机制,每个工作年度牵头组织一次全省范围项目的自查、抽查或检查。市、县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监督项目法人(业主)按计划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任务,对项目质量、建设进度等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做好专项验收工作。对所在市、县其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负有牵头组织、监督的责任。
  
(二)林业部门责任。省级林业部门负责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实施区域范围审核,以及补植补造项目方案审查、技术指导、质量监督检查等工作。市、县林业部门负责补植补造项目的具体实施、信息收集及专项验收等工作。配合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做好后续产业发展林业项目实施的基础性、技术性等工作。
  
(三)农业部门责任。省级农业部门负责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等方案审查、技术指导、质量监督检查等工作。市、县农业部门负责以上项目的具体实施、工程质量监督、技术指导、信息收集及专项验收等工作。配合同级发展改革部门做好农业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实施基础性、技术性等工作。

第五章 资金管理责任分工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严格管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拨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具体专项资金管理细则由省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不得作为其他中央补助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用途,不得以虚列工程内容、虚报工程量、虚增定额等方式套取项目资金。对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六章 竣工验收和监督检查责任分工

第十五条 市、县发展改革、农业、林业、水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各自负责的项目完成情况开展自查,并报省级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备案。市、县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组织同级财政、林业、农业、水务等部门分别对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补植补造和生产技能培训等项目进行专项验收。专项验收合格后,由省发展改革部门于每年年底会同省财政、林业等相关部门进行综合性验收。

第十六条 项目法人(业主)应当加强工程建设资料收集和档案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及时对有关资料进行科学分类和归档保存,确保档案资料系统、完整。
  

需归档的资料档案包括:项目批复文件、可研报告或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各类合同、监理报告、阶段及总体检查验收资料、财务决算报告、审计报告、技术资料、项目前后图片和录像资料、退耕农户相关材料等。项目竣工验收后,所有档案按程序移交同级档案管理部门保存。

第十七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应适时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建设进行检查、指导,了解和掌握项目建设进展、资金到位及使用管理等情况,及时纠正和督促整改存在的问题。监察、审计部门依法对专项资金和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监督审计检查,对违反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各市、县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省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表述修正前后刑法条文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表述修正前后刑法条文的批复》已于2012年2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二○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表述修正前后刑法条文的批复

(2012年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42次会议通过)


法释〔201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近来,一些法院就在裁判文书中引用修正前后刑法条文如何具体表述问题请示我院。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根据案件情况,裁判文书引用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刑法条文,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表述:

(一)有关刑法条文在修订的刑法施行后未经修正,或者经过修正,但引用的是现行有效条文,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

(二)有关刑法条文经过修正,引用修正前的条文,表述为“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

(三)有关刑法条文经两次以上修正,引用经修正、且为最后一次修正前的条文,表述为“经××××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

二、根据案件情况,裁判文书引用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前的刑法条文,应当表述为“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条”。

三、根据案件情况,裁判文书引用有关单行刑法条文,应当直接引用相应该条例、补充规定或者决定的具体条款。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引用修订前、后刑法名称的通知》(法〔1997〕19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引用刑法修正案的批复》(法释〔2007〕7号)不再适用。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