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人防物防技防齐头并进 平安文明和谐百花齐放/赵德胜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17:28:39  浏览:808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人防物防技防齐头并进 平安文明和谐百花齐放

赵德胜 林书设 叶正镗


  构建和谐社会,平安是基础,大力加强社区平安创建工作,努力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打、防、管、控结合支撑点,不仅是改善社会治安形势、确保社会治安明显进步的良方,也是应对和解决日益复杂的治安问题、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大田县均溪镇镇东社区居委会面对维护社会稳定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以建设平安小区为重点,以镇东花园小区为先行先试区,在“防”字上下足工夫,全力整合小区资源,加强治安防范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群防群治,促进小区社会治安进入良性循环。请看大田县均溪镇镇东花园加强治安防范工作的主要做法----

  镇东花园是一个新开发、新成立、开放式的居民住宅小区,隶属镇东社区居委会,建于2006年,地处均溪镇凤山东路路段,管辖面积0.1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东至凤山东路102号,南至凤山东路,西至虹山路,北至均溪河。有住宅楼58栋,居民412户1270多人,租房户52户126间,企事业单位5个,娱乐休闲场所2个,商业街1条,商业门面35间,重点防范单位2个。

  2007年来,镇东社区居委会针对该小区住户间交往少、入室盗窃案件高发的特点,坚持以平安建设为核心,以平安家园理事会为载体,极探索综治治安防范群防群治的新路子,基本实现了网络立体化、防控一体化、效益最大化,全力打造出平安、文明、和谐小区。

  2006年发刑事案件14起,2007年发5起,2008年发3起,年内无刑事案件发生,突出治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处理,公共基础设施得到逐步完善,文明和谐环境逐步形成,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形成了“路上有人看,大门有人守,院内有人转,生人有人问,犯罪有人管”的良好工作局面,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平安小区”创建目标。

强基固本

  镇东花园把夯实“三防”基础作为加强小区治安防范工作的着力点,密织了一张治安防控立体网络。

  一是组建人防。在社区建立了社区公安警务室,配备民警、文职人员各2名;在小区组建了由居民组成的“平安家园理事会”,内设了小区治保会、调委会、楼幢长、专职治安巡逻队等四支队伍共32人;在小区组建了一支16名由低保人员、退休人员、环卫人员、治安信息员等小区治安力量组成的义务巡逻队,形成了社区民警、专职治安巡逻队员、义务巡逻队员三级防控网。社区民警每天开展一次巡逻,专职巡逻队坚持在每天下半夜按照“四班三运转”巡逻8小时,义务巡逻队坚持在每天白天按照“八班六运转”巡逻16小时,开展看楼护院、小区治安巡逻守护和安全防范工作。

  二是改造物防。在小区内建设一间治安值班室,每天由义务巡逻队员轮流值班;在每个住户都安装防盗门的基础上,每个单元都安装了楼宇对讲门,每户装防盗窗、反攀爬钉;加强了车库、停车场、摩托车和自行车车棚、小区路灯、园林绿化带等改造与建设。目前,小区内已建32个车库,2个停车场,摩托车和自行车车棚3个,路灯42盏。

  三是强化技防。在小区内大力推广安装电子视频监控系统,共投入8万余元,在小区公路外侧安装2个360度旋转探头,接入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在重点单位安装视频探头8个,接入警务室视频分控中心;在小区主要路口及停车场安装视频探头8个,接入小区门卫值班室。通过安防公司,在小区居民住户及沿街店铺推广安装智能报警系统,推行安防保险有偿服务,并将报警系统连接到派出所技术监控室。目前,有5家沿街店铺、11家住户安装智能报警系统。

联动运作

  宣传教育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先导。镇东花园始终把治安防范宣传工作作为小区治安防范工作的切入点,增强居民守法意识、防范意识、安全意识,增进邻里联动联防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防范,共同维护治安”的良好氛围。主要开展了四项宣传活动。

  一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了以“警民携手创平安小区,警民同心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居民熟知平安创建的意义、内容、目标、措施。

  二是开展警示系列活动。针对居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细节,在小区内推出温馨提示牌、安全警示牌、设置宣传栏、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等宣传形式,在住户显要位置广泛张贴;社区民警收集小区居民住户手机号码,通过手机群发短信系统向居民发送社区警情警讯、预警信息和安全防范温馨提示语,让居民提高防范意识,积极举报犯罪嫌疑人;针对各时期社区的发案特点,每月印制一期《民警提示》,分发到居民家中,随时向社区居民通报有关案情,多形式多渠道提醒居民注意居家防盗、外出防抢。

  三是开展警民相约活动。以每月一次警民相约警务室活动为载体,举办“法律进社区”、图片展览、“送法到户”、 文艺汇演、平安知识竞赛、禁毒知识讲座、“模拟法庭演示”以案说法、消防演练、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安全防范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知识。

  四是开展“民心警务”工程。社区民警在完善警务室六项制度的基础上,推出“六进”家访活动(即,进信访人员家、进纠纷当事人家、进案件受害人家、进婚丧嫁娶等涉事群众家、进“两劳”释放人员及在押犯罪嫌疑人家、外来流动人口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倾听群众的诉求,掌握群众的疾苦。如针对春节期间全国多个地方出现“HD90”编号的百元假币的情况,社区民警通过家访积极向居民宣传假币的识别方法,解答群众甄别真假货币的相关咨询。

延伸服务

  为确保发挥治安防范作用的最大化,社区干部和民警把“平安家园理事会”作为职能工作延伸的平台,把为民服务作为接合点,向基层下移便民、利民,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到“两个到位”。

  一是办实事到位。社区民警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到低收入生活困难群众、失学儿童、失足青少年、帮教对象和服刑在教人员等情况,并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情况,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支持、帮助和服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温暖。两年来,先后家访刑释解教人员、在押人员家属10余次,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价值累计1000多元;与民政、教育、劳动等部门协调,为1名刑满释放人员办理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刑释解教人员子女就学提供500元的就学援助,为2名刑满释放人员在原单位重新找到了工作;倡议发起的爱心捐款活动1次,帮助因意外火灾事故急需重建家园的18号楼401室居民卢新顺募捐人民币4731元。

  二是解纠纷到位。社区民警通过家访主动发现各类矛盾纠纷,并有效依托小区调委会,把矛盾纠纷消除在始发阶段。同时,密切关注信访对象等特殊人群,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缓和社会矛盾。如住户郑某下岗失业后生活极其困难,因对企业发放的安置补偿金不满,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未果准备借路费进省上访,社区民警了解情况后,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为其争取了最低生活保障金,郑某感动之余表示坚决拼弃上访念头。通过家访排查,共解决信访2件,成功调解居民纠纷13起,调结率达100%,无发生民转刑案件,无上访户。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合肥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合肥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和《合肥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的通知

安徽省合肥市人事局


关于印发《合肥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和《合肥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的通知

合人发[2004]228号


各县、区(开发区)人事(劳动人事)局:

根据《安徽省人事争议仲裁暂行规定》,我们制定了《合肥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和《合肥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经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你们在执行中注意总结经验,并及时将有关问题和意见告我局。

附件:1、人事争议仲裁庭规则

2、仲裁庭开庭审理案件程序



二OO四年七月十四日






合肥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正确行使仲裁权,公正、及时地处理人事争议案件,根据省政府颁发的《安徽省人事争议仲裁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仲裁委是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独立处理人事争议案件的专门机构。

第三条 仲裁委办事机构设在同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

第四条 仲裁委处理人事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度。

第五条 各级仲裁委向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二章 仲裁委及办事机构

第六条 仲裁委由下列人员组成:

(一) 政府分管人事工作的负责人;

(二) 人事行政部门的负责人;

(三) 监察部门的负责人;

(四) 教育部门的负责人;

(五) 劳动保障部门的负责人;

(六) 政府法制部门的负责人;

(七) 建设部门的负责人;

(八) 总工会的负责人;

(九) 其他部门的负责人。

第七条 仲裁委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至二人,委员若干人。仲裁委主任由同级人民政府分管人事工作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人事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仲裁委组成人数必须是单数。

第八条 仲裁委成员的确定或更换,须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仲裁委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仲裁委召开会议决定有关事项应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参加。

第九条 仲裁委的职责:

(一) 贯彻人事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 制定人事争议仲裁各项工作制度,部署人事争议仲裁工作;

(三) 聘任专职和兼职仲裁员,并对仲裁员进行管理;

(四) 负责处理管辖范围内的人事争议案件;

(五) 领导和监督仲裁委办事机构及仲裁庭开展工作;

(六) 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仲裁机构报告工作。

第十条 人事争议的管辖范围按《合肥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执行。

第十一条 仲裁委下设办事机构,在仲裁委领导下负责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 负责人事争议案件的受理、审查等日常工作;

(二) 负责仲裁文书送达、档案管理及仲裁费的收取与管理;

(三) 根据仲裁委的授权,负责管理仲裁员,组织仲裁庭;

(四) 组织开展人事争议仲裁的理论研究,培训仲裁工作人员;

(五) 负责人事争议仲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与咨询;

(六) 收集仲裁工作资料,总结交流办案经验;

(七) 负责向仲裁委和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报告工作;

(八) 办理仲裁委授权或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仲裁员与仲裁庭

第十二条 仲裁员包括专职仲裁员和兼职仲裁员。

第十三条 仲裁员资格由仲裁委或其授权的办事机构考核认定。仲裁委成员均具有仲裁员资格,可由仲裁委聘为专职或兼职仲裁员。

仲裁员资格证书和执行公务证书由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十四条 专职仲裁员由仲裁委从其办事机构工作人员中聘任,兼职仲裁员由仲裁委从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和律师中聘任。

第十五条 仲裁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 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作风正派,勤政廉洁;

(三) 具有一定的法律、人事政策、法规知识和有独立办案的工作能力;

(四) 从事人事争议处理相关工作三年以上或从事与人事工作相关(劳动、科技、教育、法律等)工作五年以上,并原则上经过相关专业的培训;

(五)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第十六条 兼职仲裁员与专职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时享有同等权利。

兼职仲裁员进行仲裁活动时,所在单位应予支持。

第十七条 仲裁员的主要职责:

(一) 接受仲裁委办事机构交办的人事争议案件,参加仲裁庭;

(二) 进行调查取证。有权向当事人、有关单位及人员进行与争议案件有关的调查,询问证人、收集证据,以及调阅文件、档案等;

(三)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拟定案件处理方案;

(四) 对争议当事人依法进行调解;

(五) 参加仲裁庭合议,对案件提出裁决意见;

(六) 承办仲裁文书的填报、案卷的整理归档工作;

(七) 宣传人事政策、法规、规章;

(八) 对案件涉及的秘密和个人隐私负有保密责任。

第十八条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 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 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第十九条 仲裁员的回避,由仲裁委正、副主任或其授权的仲裁委办事机构负责人决定;仲裁委主任担任仲裁员时的回避,由仲裁委决定。

第二十条 仲裁委成员离任后,其资格自行消失;本人自愿保留仲裁员资格的,可由仲裁委聘为兼职仲裁员。

专职仲裁员工作调动后,如本人自愿,可保留其仲裁员资格,聘为兼职仲裁员。

仲裁员不能胜任工作的,仲裁委应予以解聘。

第二十一条 仲裁庭在仲裁委领导下处理人事争议案件,实行一案一庭制。

仲裁庭一般由三名以上(含三名)的单数仲裁员组成,仲裁委指定一名仲裁员任首席仲裁员。简单案件,仲裁委可以指定一名仲裁员独任处理。

第二十二条 仲裁庭的首席仲裁员和其他仲裁员均由仲裁委或授权其办事机构负责人指定。仲裁庭的书记员由仲裁委办事机构指定,承担仲裁庭的记录工作,并承办与仲裁庭有关的具体事项。

第二十三条 仲裁庭的主要职责:

(一) 调查取证;

(二) 作庭审记录;

(三) 要求当事人举证,并对证据进行审查、认定;

(四) 庭审结束后,要求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对庭审记录进行核对并签字或盖章;

(五) 依法进行调解,调解结案的,制作调解书;

(六) 依法进行裁决,并制作仲裁裁决书。

第二十四条 仲裁庭组成不符合规定或需要调整的,由仲裁委予以撤销重组,或进行调整。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仲裁委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交纳的仲裁费。

仲裁委的经费应单独立帐,专款专用。

第二十六条 仲裁工作人员如有违反本规则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是仲裁员的,可予以解聘并取消其仲裁员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规则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规则自颁发之日起执行。











合肥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实现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范化,保证办案质量,及时、公正地处理人事争议,根据省政府颁发的《人事争议仲裁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市及以下各级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简称仲裁委,下同)及其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仲裁员,均应执行本规则。

第三条 仲裁委处理人事争议案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着重调解,及时裁决。

第四条 当事人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地位平等,适用法律、法规平等。

第五条 仲裁委及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案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依法独立进行。

第二章 管 辖

第六条 县(区)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本县(区)所属单位发生的人事争议案件。

第七条 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及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分别管辖本辖区所属单位发生的人事争议案件;



第八条 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下列人事争议案件:

(一) 市直各部门及所属单位发生的人事争议案件;

(二) 辖区内跨县(区)的人事争议案件。

政务文化新区所属单位发生的人事争议案件暂由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第九条 仲裁委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委管辖时,应当在15日内移交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各县(区)仲裁委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上级仲裁委指定管辖。

第十条 发生人事争议的单位与个人不在同一个仲裁委管辖区域内的,由当事人(公民个人)人事行政关系所在地仲裁委受理。

第三章 受案范围

第十一条 市及以下各级仲裁委依据《暂行规定》确定的受案范围受理人事争议案件。

第十二条 仲裁委对下列人事争议不予受理:

(一) 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因人事任免、考核奖惩、岗位调整及工资福利待遇等发生的争议;

(二) 仲裁机关已经结案,并没有发现足以改变原仲裁结论证据的争议;

(三) 司法或纪检、监察部门受理或审结的争议;

(四) 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不予受理的争议。

第四章 仲裁参加人

第十三条 人事争议仲裁参加人是指参与仲裁活动、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包括当事人、代理人、第三人以及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和翻译人员等。

第十四条 当事人是指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并以自己的名义向仲裁委申请仲裁,引起仲裁程序发生的人为申请人;经申请人声称与其发生人事争议,由仲裁委确认并通知其参加仲裁程序的人为被申请人。

第十五条 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为当事人的,由其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参加仲裁活动。

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律师或其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代理的,须向仲裁委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并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由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死亡人员由其法定代理人或利害关系人代为申请;监护人、法定代理人或利害关系人不明确或互相推诿的,由仲裁委指定代理人。

第十六条 发生人事争议的当事人一方在三人以上,并有共同仲裁申请理由的,应推举代表参加仲裁活动,其代表人数由仲裁委确定。

第十七条 与人事争议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由仲裁委确定通知其参加。



第五章 案件受理

第十八条 仲裁委的办事机构承担人事争议案件受理、立案审批等日常工作。仲裁委的办事机构接到仲裁申请书后,对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一) 申请人是否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

(二) 申请仲裁的争议是否属于人事争议受案的范围;

(三) 申请仲裁的争议是否属于本仲裁委管辖;

(四) 申请书及有关材料是否齐备并符合要求;

(五) 申诉时间是否符合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限的规定。

第十九条 仲裁办事机构对仲裁申请严格审查后,应在15日内作出如下处理:

(一) 决定立案受理。对于经审查符合管理条件和要求的案件,应及时立案受理,并填写《立案审批表》,报仲裁委办事机构负责人审批。

(二) 决定不予受理。对于经审查不符合受理条件,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及时发出不予受理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对决定受理的案件,自决定之日起7日内向申请人发出书面通知,并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在收到申请书副本1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双方当事人须提交参加仲裁活动的有关证明。包括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有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的由当事人签名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等。

当事人按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和预交处理费。

第六章 仲裁准备

第二十一条 仲裁委决定受理的人事争议案件,应自立案之日起7日内按《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以下简称《组织规则》)组成仲裁庭。

第二十二条 对事实清楚、案情简单,适用法律、法规明确的案件,可由仲裁委指定一名仲裁员独任处理。

第二十三条 仲裁委成员和仲裁员有《暂行规定》第十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仲裁回避亦适用于书记员、鉴定人、勘验人,以及翻译人员等。

第二十四条 仲裁回避应按《组织规则》确定的程序审批。仲裁委或仲裁委正、副主任对回避申请应在7日内作出决定,并以口头或书面方式通知当事人。

第二十五条 仲裁庭成员应认真审阅申诉、答辩材料,审查证据,分析案情,查明争议事实。

第二十六条 仲裁庭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查取证。调查人应由仲裁员或书记员二人共同进行。调查时,应先向被调查人出示仲裁员执行公务证件。调查笔录经被调查人阅看后,由被调查人、调查人签名或盖章。

第二十七条 对遇有需要勘验或鉴定的问题,应交法定部门勘验或鉴定;没有法定部门的,仲裁委可委托有关部门勘验或鉴定。

第二十八条 各仲裁委之间可以互相委托案件的调查,并按对方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调查任务。

第二十九条 仲裁庭成员应根据案件查明事实,拟定处理方案,即包括调解方案和开庭仲裁方案。

第七章 开庭和裁决

第三十条 开庭方式有公开进行或不公开进行,即开庭仲裁或书面仲裁。人事争议案件一般应公开进行,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可以书面仲裁;对案情比较简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不需要开庭仲裁或当事人协商不开庭的,也可书面仲裁。

第三十一条 仲裁庭开庭审理人事争议案件,应于开庭前5日内,将开庭时间、地点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在开庭期间未经仲裁庭同意自行退庭的,是申请人的作撤诉处理,是被申请人的作缺席裁决。

第三十二条 仲裁庭审理人事争议案件应先行调解。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按《暂行规定》第十九条的规定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字、仲裁员署名、加盖仲裁委印章并送达当事人。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反悔的,以及当事人拒绝接受调解书的,仲裁庭应及时裁决。

第三十三条 仲裁庭开庭裁决,可根据案情选择以下程序:

(一) 由书记员查明双方当事人、代理人以及其他参加人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

(二) 由书记员宣布首席仲裁员、仲裁员或独任仲裁员入庭;

(三) 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代理人的权限,宣布案由,宣布仲裁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申诉、申辩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四) 听取申请人的申诉和被申请人的答辩;

(五) 仲裁员以询问方式进行庭审调查,宣读鉴定结论,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对证据进行质证;

(六) 进行仲裁庭辩论,并征询双方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七) 根据当事人的意见,当庭进行调解;

(八) 不宜进行调解或调解达不成协议时,应及时休庭合议并作出裁决;

(九) 仲裁庭复庭,宣布仲裁裁决;

(十) 对仲裁庭难作结论或需提交仲裁委决定的疑难案件,仲裁庭应当宣布延期裁决;

第三十四条 对于重大、复杂的人事争议案件,以及经仲裁庭合议或特别合议作出的结论,可以提交仲裁委讨论决定。仲裁委的决定,仲裁庭必须执行。

第三十五条 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应从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内结案。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报仲裁委负责人批准后可适当延期,延期时限由仲裁委负责人决定。

对于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仲裁活动,以及其他妨碍仲裁办案进行的客观情况,应视为仲裁时效中止,并报仲裁委审查批准。仲裁时效中止不计入仲裁办案时效内。

第三十六条 仲裁结案时,应填写《仲裁结案审批表》,并按规定格式制作仲裁裁决书。裁决书由仲裁员署名,加盖仲裁委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仲裁庭当庭裁决的,应在5日内送达裁决书,延期裁决的应当庭发给裁决书。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发生效力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并有证据表明确有错误,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原仲裁委或上一级仲裁委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复议或复查。仲裁委决定复议或复查的,应重新组成仲裁庭。复议、复查期间,不影响原裁决的执行。

仲裁委负责人对已经发生效力的裁决书,发现确有错误,需要重新处理的,应提交仲裁委决定。在重新处理期间,不影响原裁决的执行,并在决定后7日内另行组成仲裁庭。仲裁庭重新处理人事争议案件,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30日内结案。

第三十八条 仲裁裁决书应写明:

(一) 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单位名称、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或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二) 仲裁的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三) 裁决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人事政策法规;

(四) 裁决结果及仲裁费用的负担;

(五) 不服裁决,申请复议或复查的期限;

(六) 作出仲裁裁决的年、月、日;

(七) 本仲裁庭成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印章。

调解书可参考仲裁裁决书格式制作。

第八章 期间、送达

第三十九条 人事争议仲裁期间包括法定的期间和仲裁委指定的期间。期间以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之日计算在期间内。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法定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天为期间届满的日期。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仲裁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

第四十条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人事争议,仲裁委应当受理。

第四十一条 送达仲裁文书必须有送达回执,由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盖章。

受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四十二条 仲裁委送达仲裁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由本人签收;本人不在,交给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的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等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代理人的,也可以向代理人送达。

第四十三条 受送达人拒绝接受仲裁文书的,送达人应邀请受送达人所在单位的代表,其他人到场,说明情况,并在送达回证上写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盖章;所在单位的代表及其他见证人不愿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写明情况,把该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

第四十四条 直接送达仲裁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当事人所在地仲裁委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四十五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仲裁文书的,可通过张贴、刊登、播放等公告方式送达。自发布公告之日起,经过30日,即视为送达。

公告送达,应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第九章 归 档

第四十六条 案件仲裁终结后,应按仲裁活动的时间顺序将案件仲裁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装订成册,立卷归档。

案卷材料必须是用钢笔、毛笔书写,或是印刷及复印材料,不得用铅笔、圆珠笔书写或复写纸复写。

第四十七条 仲裁案卷分正卷和副卷装订。

正卷包括:申请书、案卷受理通知书存根、答辩状、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委托授权书、书证、物证、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笔录、谈话记录、调查笔录、开庭通知、仲裁庭笔录、调解书、仲裁裁决书、送达回证等。

副卷包括:立案审批表、调查提纲、阅卷笔录、汇报记录、请示报告、内部联系记录、仲裁庭评议笔录、仲裁委讨论笔录、调解书及仲裁裁决书底稿、结案审批表、结案报告等。

第四十八条 仲裁委办事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案卷借阅、查阅制度,保证仲裁案卷的完整与安全。当事人对正卷可以就地阅读,副卷禁止阅读;涉及本案的其他仲裁委机构或司法部门经批准,对正、副卷可以借调或借阅。

第四十九条 仲裁案卷应当永久保存。

第十章 仲裁费用

第五十条 仲裁委受理人事争议案件,应当按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定收取仲裁费。仲裁费包括案件受理费和案件处理费。

受理费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由申请人在仲裁委决定立案时交付。

处理费包括差旅费、勘验费、鉴定费、证人误工误餐费、文书表册印制费等。处理费由双方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申请书副本后5日内预付。

第五十一条 案件经仲裁委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费的负担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案件经仲裁委裁决的,仲裁费由败诉方承担。双方部分败诉的,由双方当事人依据责任的大小分担。当事人撤诉的,仲裁费由撤诉方承担。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仲裁工作人员和仲裁参加人违反本规则,按《暂行规定》第六章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十三条 本规则由市人事局解释。

第五十四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1:



人事争议仲裁庭规则

第一条 为维护仲裁庭正常秩序,保障人事争议仲裁活动的顺利进行,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案件,由首席仲裁员或独任仲裁员主持仲裁活动。

第三条 仲裁员、书记员出庭须持证上岗;仲裁参加人到庭,须持仲裁机关发出的开庭通知书

第四条 仲裁参加人员出庭,应衣冠整洁,庄重大方。

第五条 仲裁员进入仲裁庭时,全体人员应当起立,书记员当庭宣布庭审纪律。

第六条 仲裁员应按照《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进行仲裁活动,保障仲裁参加人的合法权利。

第七条 仲裁参加人员必须遵守仲裁庭规则,维护仲裁庭秩序。庭内不得喧哗、吵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发言、陈述和辩论,须经首席仲裁员或独任仲裁员许可。当事人不得有激化矛盾的言行。

第八条 仲裁庭公开审理案件,当事人所在单位人员和有关部门人员列席旁听的,须持仲裁机关发出的旁听证。

下列人员不得旁听:

(一) 未成年人(特许的例外);

(二) 精神病人和醉酒的人;

(三) 其他不宜旁听的人。

第九条 旁听人须遵守下列纪律:

(一) 不得发言、提问;

(二) 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

(三) 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入仲裁区;

(四) 不得鼓掌、喧哗、哄闹,不得有其他妨碍仲裁活动的行为。

第十条 新闻记者未经许可,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摄影及采访。

第十一条 对违反本仲裁庭规则的人员,首席仲裁员或独任仲裁员可给予口头警告、训诫,或责令其退出仲裁庭。

第十二条 对哄闹、冲击仲裁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仲裁人员等严重扰乱仲裁庭秩序,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附件2:



仲裁庭开庭审理案件程序

一、 查明人员到庭情况并宣布仲裁庭纪律

(一) 开庭审理前,由书记员查明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仲裁庭纪律是: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发回重审探析

栾桂平


  死刑复核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核所遵循的一种特殊审判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二审程序中的发回重审制度,而死刑复核程序中的发回重审,由最高人民法院在具体应用刑事诉讼法过程中以司法解释形式作出了具体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案件进行复核,以及高级人民法院对死缓案件进行复核的过程中,发回重审被广泛应用。
  实践中死刑复核发回重审大概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第一,“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型——因原判决或者裁定认定的案件事实不清楚,定案证据不能形成严密的证据锁链,不能得出唯一的结论,证据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排除合理怀疑,或者证据本身未能查证属实,判决所认定的罪行有遗漏,或者认定被告人量刑情节的证据不充分及其他证据须要补充而被上级法院发回的。第二,“诉讼程序违法”型——因第一审或者第二审法院违反公开审判的规定,违反回避制度,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以及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而被发回的。第三,“适用法律错误”型——因原判决或者裁定混淆了被告人的犯罪性质,适用罪名错误,或者引用法律条款不当而被发回的。第四,“量刑不当”型——因对被告人是否应受刑罚处罚判断失误,或者处刑畸轻畸重而被发回的。
  由于发回重审有以上四种不同类型,上级法院在发回重审时以及重审法院在审判发回案件时,所要关注的重点也就应当有所区别。发回重审适用的对象不同,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也就有所侧重。当适用于一般案件,其着重显现的是纠正错误的一般功能;当适用于特殊案件,包括死刑立即执行或者死刑缓期执行案件,其限制死刑的特殊功能,则非常突出。发回重审的一般功能在于其否定原审法院及二审法院的审理过程和裁判结果,直接导致已经进行的诉讼活动归于无效,使案件回到初始状态,并重新开始法定的诉讼程序。就性质而言,它属于刑事诉讼“程序倒流”,即公安司法机关将案件倒回到前一个诉讼阶段并进行相应的诉讼行为。它既非一种案件审理方式,也非一种审级制度,是上级法院处理案件的一种方式。立法设置该制度,意图通过上级法院将案件发回下级法院,由下级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进行审判,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强化下级法院的审判职能,促进下级法院查清案件的事实真相,进而作出公正裁判。这是我国“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必然要求。
  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刑事司法救济程序,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准确适用死刑,防止错杀;严格控制死刑,保证慎杀;防止和纠正适用死刑可能发生的偏差和错误,保障死刑判决、裁定的公正。发回重审在此语境中,无疑具有限制死刑的特殊功能。刑法上的死刑条文是纸上的死刑法律,而死刑司法是实际适用死刑法律的实践,是将纸面的法律条文变为法律现实的桥梁,是将观念中的死刑变为生活中死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严格执行死刑案件的证明要求和证明标准,充分过滤死刑、筛选死刑,有助于实现死刑司法限制死刑的目的。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在死刑复核过程中严格依据证明责任的分配原理,着力审查死刑案件定案证据的收集、保全、举证、质证过程,定案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着力查实证据链是否严密、周延,做到慎用死刑;重审法院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审查案件证据体系是否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只能得出唯一结论的程度;是否属于“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情形。通过上下级法院的共同努力,发回重审必然能够有效发挥限制死刑的功能。
  纠正错误功能与限制死刑功能,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在我国刑事诉讼追求案件实体真实的诉讼理念下,纠错是发回重审基本的要求,也是公正司法的前提和基础。但在现代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之下,维护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控制死刑已经占据刑事诉讼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位。纠正错误与限制死刑,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发回重审实质上是在原审判决、裁定出现错误时不得已采取的断然措施,必然影响到下级法院的形象,乃至法律的权威。因此上下级法院都应当慎重、严肃地对待每一件发回案件。


北安市人民法院 栾桂平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